連日來,持續的強降雨引發長江中下游汛情告急,不銹鋼閘門拍門懸于城市之上的江河、一時變“澤國”的家園、沖鋒陷陣的士兵都牽動著億萬國人的心。長江告急、太湖告急、淮河告急、鄱陽湖告急……322條河流發生超警以上洪水,其中112條河流超保、37條超歷史。具象的數字背后,是嚴峻的形勢,更是縝密的應對。
當前,南方防汛形勢十分嚴峻,長江中下游干流全線超警并發生今年第2號洪水;太湖發生流域性大洪水;淮河發生2020年第1號洪水。受連續強降雨影響,江西省境內鄱陽湖水位不斷上漲,鄱陽湖標志站星子站以及鄱陽站、康山站、棠陰站全部超過歷史極值,鄱陽湖水系內多處圩堤出現漫堤險情。
聞汛而動火速集結,湍流之中舍己救人,肩扛手提加固堤防,滿身泥垢席地而睡……這是解放軍、武警指戰員以及消防救援隊伍在此次抗洪搶險中的真實寫照。
一幕幕場景令人感動,又都似曾相識。距離記憶中那場洪水已過去整整22年,當年洪水留下的陰霾依然縈繞在許多人的心頭。關于洪水災情的記憶與現實不斷提點人們,洪水災害這只“黑天鵝”總會不期而至,而防控“黑天鵝”,防患于未然,永遠是我們需要精進的必修課。
事實上,雖然在今年持續強降雨的籠罩之下,局部受災嚴重,但入汛以來,全國洪澇災害受災人口、死亡失蹤人數、倒塌房屋數量和直接經濟損失,與近5年同期相比分別下降了7.3%、51.2%、69.3%和9.4%。(數據來源7月13日國新辦政策吹風會)
在各項洪澇災害損失指標下降的背后,在奮戰在抗洪搶險一線的英雄背后,還有一群人,他們在目光所及外默默無聞的付出:他們滾動預測預報,及時通報雨水情信息;他們科學調度水工程,攔洪削峰;他們提供技術分析,支撐抗洪搶險……他們,就是水利人。
重任在肩,盡職守責
喬木亭亭倚蓋蒼,櫛風沐雨自擔當。如果根據事件發生、發展、結尾的過程,梳理防汛抗旱工作進程的話,那么防汛抗旱大體可分為預測預報、水工程調度和搶險救援三個階段。機構改革以來,水利部在防汛抗旱工作方面主要負責預測預報、水工程調度和為搶險救援提供技術支撐,可以說水利部肩負著防汛抗旱“兩段半”的職責。
進入7月以來,我國南方地區暴雨洪水集中頻繁發生,部分地區洪澇災害嚴重。水利部門在“兩段半”的進程中是如何圍繞預測預報、決策部署以及科學調度盡職守責的呢?
“從3月28日入汛以來,我們即開始滾動預報預測并進行會商研判。”水利部水旱災害防御司技術信息處處長王為介紹,“進入6月后,隨著汛情形勢日趨嚴峻,我們在加密預測預報頻次的同時,也提高會商頻率,每天至少會商一次,多的時候可能有兩三次。”